山东空管分局与机场公司共同加强线缆保护工作
pu
2025-04-05 16:51
全球化反流对发达国家也不是没有挑战。
这一时期,虽然看起来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在中央的地位仍然在上升,但实际上失去了群众基础的他们已经没有了与官僚体系对抗的武器,因此在斗争中只好经常性地借助于毛主席的权威。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一派与康生、张春桥的冲突实际上就是军事官僚体系驱逐文革新势力的最后决战。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与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重复忘记历史的错误。人们不知道采取大幅度的左的符号效应,重庆方面想向社会传递什么信息。也是民生经济,会激发出全社会自主创业的活力和智慧。在我国大中小企业发展上,一直缺少微型企业这一环。在那个时期哪里来民主与法制?文化大革命 是一场军队介入的权力争夺战这一点,似乎人们还不太理解。
所谓市场经济内在逻辑,最通俗的理解是,个人能管的事个人管,企业能管的事企业管,社会能管的事社会管,只有个人企业社会不能管的事政府管。这些新崛起的代表人物便是吴德、纪登奎、陈锡联和许世友等人由此看来,现在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及其任何改革,实际上都牵涉到一个我国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了,而不仅仅是是一个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以及国税、地税的征收以及国税以及其它各种政府财政收入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成份额的问题。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相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们的宏观税负是否已经很高了?是否税负越高越好?在面临当下和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亟待深化的大环境中,目前我国所面临的是更重要的是基本政治制度方面的深层次和基本问题:政府的征税权是否应该收到纳税人民选代表的制约和实质性的制衡?政府征到的税收和其它财政收入,又是如何花出去的?是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了?每年政府十几万亿的财政支出,花的是否公开透明?是否经人民代表的实质性地审议和批准了?在十万多亿的政府财政收入中,又有多大部分被庞大的政府机构给自身消耗调了——甚至被某些政府官员贪污和寻租性地侵吞到自己和家人的腰包中去了?这实际上就牵涉到了我们现有政治体制的深层次问题了。对于我们这些大学老师、媒体和公众来说,我们所能看到的是这些年中国政府财税收入高速增长的事实。因此,如果去掉通货膨胀因素后,政府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可能没有GDP增速的两倍,但是至少还是高于GDP增速,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我们走过了有史以来民营经济发展最猛的十年,也走过了国进民退最受争议的十年。
第四,中国税务部门的信息化对中国近些年税收的连年快速增加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财政体制来看我们的政府体制乃至整个政治体制安排,就会会发现,在表层上看,我们的财政体制改革方向是从建设财政、发展财政向民生财政和公共财政的转变,是如何从一个发展主义的政府向一个服务型政府的过渡与转变问题,但实际上是整个政治体制根本转型的问题。
2002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总量才18,903.64亿元,到2011年中国政府的第一财政就达到了10,3740亿元。我们经历了有史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也经历了房价和物价上涨最快的十年。这一现象迄今为止竟然没有引起决策层、经济学家们和社会各界的注意。这次预算法修订,其基本思想是在目前我国的体制安排和经济社会发的阶段上,尽量用政府法律的形式把财政公开透明作为约束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及其执行的可实施的法律,涉及到增强政府预算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透明度,健全财政管理体制,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增强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完善预算审查监督机制,以及规范预算调整七个方面。
所以我们需要知道,过去十年,我们做对了什么?我们为什么没能做得更好?我们对未来应该报有怎样的希望?我们能为我们的未来做些什么?搜狐财经2012年两会特别策划十年十人谈,对话风云人物,评点十年得失。第二,中央政府决策层、包括财政部、国税局一直有较强增加税收收入的冲动和实际指令。第二,多年来,财政学界和社会各界对1994年以来所实行的分税制议论比较多。按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去年的估算,2010年中国政府的实际收入越为15万亿,如果这个估算数字大致差不多,那么,既然2011年政府官网所公布的全国财政收入又高速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几,那么,2011年全年,中国政府的实际财政总收入超过18万亿元应该没问题。
我们粗略计算了一下,自2002年以来,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翻番了约9.5倍,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0.39%,而同一时期的我国的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57%,即过去十年间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增速每年差不多都是我国GDP增速的两倍。正是因为各级政府均把税收增长作一个政绩来考核、来炫耀,把税收的高速增加视作为自己工作的成就,导致各级财税部门往往税收增长幅度层层加码。
从各种渠道所了解到的目前《预算法修正案(草案)》来看,这些改革还远远不够,因为新的《预算法修正案(草案)》,离现代民主预算和宪政精神还很远。为什么这些年政府财政收入增加这么快?我想大致有一下几个因素:第一, 过去十多年,是中国经济黄金增长的十多年。
有了如此发达的金税工程和如此庞大的税务征收人员和信息技术队伍,在税收增收成本提高的同时,中国的税收征收率(实征税收与应征税收的百分比)也不断提高。通过引入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数字密码和电子信息存储技术等手段,金税工程大幅度降低了企业和个人逃税问题。近些年来,财税部门加强了税收的征收和稽查工作,并加大对企业和个人偷税漏税的打击力度,使近些年来全国的税收征收率大幅度提高,流失税收大幅度下降,从而在大多数税种税率不变的情况下,使实征税收越来越逼近应征税收。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目前中央政府及其各部委所掌握的财政收入太多,份额太高,以致出现了许多部委的八月份之后现象(想法设法在八月份后尽量花完所有的财政拨款)以及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而多数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则每年总是非常紧张,捉衿见肘,乃至负债甚重。一句话,中国经济目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结构性减税了,而总量和整体的减税。2011年2月29日谨识于复旦 进入 韦森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总量减税 财政 。
因此,我们判断,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从整体上来说宏观税负已经不低了,政府的税收和其它财政收入,再也不能像过去一二十年一直到目前这样每年都以GDP增速的两倍高速增长了,尤其是考虑到目前中国经济增速已呈现出下行征兆,政府决策层不应该像过去那样老是考虑政府花更多的钱和建更多、更大项目来发展和刺激经济,而是要考虑在总量上减税,尤其是要考虑通过给中小民营企业减税减负来刺激经济增长。近些年来,尽管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税收痛苦指数排行榜中中国的排名一直位列前三甲,但是财政部和国税局一再对此加以否认,并一直认为中国的宏观税负不高,因而至今政府决策层还没有把减税富民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这一观念的引领下,2000年以来,按照每年政府工作报告所定当年的财税增长目标和当年的实际完成情况,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每年差不多都完成当年预算目标的170%以上,有好几年都超过政府自己当年所定财政收入增长目标的200%甚至300%。第五,要说过去几年政府在财政税收领域中做对了什么,这里也应该看到多年来我国各级财税税务部门的政府公务员和工作人员在整个税务系统信息化和联网建设的同时的努力和辛劳工作。
韦森:以《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公开讨论为契机,以减税富民为未来政府的施政导向,以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公开透明为突破口,渐进性地启动未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第三,上述财政体制问题也决定了我国财政和税收制度改革的一些现实问题。
未来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将是整个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长期来看,要考虑使我们的预算法和宪法能更体现现代宪政民主精神,即加强人大功能,做实人大,使人民代表对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有实质性的审议、约束和制衡。另外,尽管在政府的楼市调控政策下全国多数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低迷,201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却高达3.15万亿元,仅这两项加起来,政府的收入就已经高达13.5万亿了。第三,由于各级政府官员对税收的本质及其经济效应并没有确当地认识,导致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的官员多年来一直认为政府的税收和财政收入是越多越好。
这也就是我们多年所期望的从财政预算民主上启动和逐步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在税务系统网络信息化中,自1994年3月开始实行并在近些年不断完善的金税工程贡献巨大。
这么计算下来,过去的十年间,全国的政府财政收入至少翻了8~9倍,而同一时期,中国的GDP总量从120332.7亿元增加到471,564亿元,翻了4倍还不到。据有关方面给出的数据,目前国税系统的网络建设已经覆盖了全国区县(含)以上国税机关,形成了总局、省局、地市局、区县局的四级广域网。
因此可以认为,中国的财政体制从建设财政、发展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与未来整个政府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基本架构的改革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1万亿元的减税目标可以通过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各降低1/5来实现。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实施结构性减税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财政收入增速远超GDP财政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接近9万亿元,达到89720亿元,同比增长22.6%。税收和财政收入连年增长,那么我国的税负到底重不重呢?宏观税负,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国企业家》最新调查显示,高达6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自身的税负较重,九成被调查企业认为结构性减税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税收和财政收入都在高速增长。结构性减税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TCL董事长李东生表示,增值税虽然是由企业来支付,但实际上最终是落到消费者头上。减税规模该多大对于未来结构性减税的具体方向,增值税扩围改革、对中小企业减税和减少间接税成为大家最关心的内容。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日前表示,今年将从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等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许多专家、企业家认为,中国大幅度、大范围减税的时机已成熟,减税是大势所趋。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即使步入深水区,我们在无石可摸的困境中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就发生了三次重大的思想争论。
认为国有企业可以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已成为被广泛接受的看法,集中反映了改革走向的问题。
财税体制改革,就其根本来说,就是要通过不断的维权运动,体制创新,争取纳税人在财税治理活动中的主导权力,还予纳税人在财税治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优化银行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